lv

社交媒体真的会让人变笨吗?

[2019年04月22日 05:13] 来源: 《广州日报》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人文乐倚萍当某样东西易令人上瘾时,多少会受到诟病:电视让人变笨、书读多了会被吐槽是书呆子……手机——尤其是社交媒体,也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瘾品,不知不觉消磨掉的时光,换来许多碎片信息。它们是否质量不高?不可胜数的未读信息是否造成焦虑感?习惯性的刷新是否使人无法专心?其实,这些质疑自“低配版”的社交媒体诞

人 文

乐倚萍

当某样东西易令人上瘾时,多少会受到诟病:电视让人变笨、书读多了会被吐槽是书呆子……手机——尤其是社交媒体,也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瘾品,不知不觉消磨掉的时光,换来许多碎片信息。它们是否质量不高?不可胜数的未读信息是否造成焦虑感?习惯性的刷新是否使人无法专心?

其实,这些质疑自“低配版”的社交媒体诞生之始便已有之。英国作家汤姆·斯丹迪奇在《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一书中分析了社交媒体如何演变,读来让人惊讶:社交媒体可不是什么新发明。它可以追溯到古罗马iPad模样的书信蜡版。历史的相似性更在于,它总有令人趋之若鹜的魅力,又总是毁誉参半。

社交媒体顾名思义,主要用途是经营和维护社会关系的。着名人类学家罗宾·邓巴说过,动物也会通过梳毛来社交,辨别敌我、相互协作是群体生活的优势;人类则发明了语言,实现更有效率的社交。所以,多聊些八卦,交换关于不同人的信息,是语言的正确使用方式,并不是浪费时间。社交媒体也是一样,社交媒体给我们提供了各抒己见的平台,契合社交的需求。由是便不难理解,庞贝古城墙上的涂鸦如何星火燎原。

16世纪时兴的社交媒体是小册子,受欢迎的小册子可以一版再版。斯丹迪奇说,这不啻现在的点击量、点赞和转发了。按此标准,当时的网红是马丁·路德,他的小册子比他的足迹传播更远。若嫌小册子太单调,还有多媒体——叙事诗和木刻画,不同受众,各取所需。更有互动性的是摘记簿,各人把有意思的诗文、隽语、乃至笑话、谜语、药方抄在本子上,与人交换。在某种意义上,跟今天转推别人的属性是一样的,我们分享的属性显示兴趣和品位,亦是自我表现的形式。更直接的表现方法是自己创作,自媒体是免费展示才艺的舞台,在都铎宫廷里写出巧妙的诗流传出去,立马可以飞黄腾达。

物质文化的发展让社交媒体日益丰富,譬如阿拉伯舶来的咖啡促成了咖啡馆的诞生,人们喜爱在咖啡馆聊天辩论,跟日后的互联网BBS如出一辙。还有人称其为“便士大学”,花上一便士买杯咖啡,就可以听到有质量的学术讨论,增长知识。后来的无线电也是个有趣的发明,如同现在的网瘾少年,19世纪的美国少年,热衷于鼓捣自己的无线电台,听起来是不是很酷?

斯丹迪奇认为:“新技术问世后,总要有一段调整期。”围绕着原有行为方式的改变,必然会有反对的声音,但我们没必要将它妖魔化,一味放大它的缺点。一方面,技术更迭,当我们把矛头指向更新的技术时,也许就会忘记现在的敌忾,就如与各自玩手机相比,一家人看电视更加温馨,而20年前的论调是电视让人迟钝。另一方面,历史周而复始的相似性凸显了社交媒体的优势,沿社会关系网传播的信息毕竟有其魅力,足以让它不断地推陈出新,满足我们对社交的需求。若无法甄别信息、无法从手机中自拔、无法深入思考,那是工具使用者自身的问题,传播天南地北海量信息的社交媒体说:让人变笨?这锅我不背。

查看更多: 社交 媒体 让人
lv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