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6点起床, 我看见了凌晨的武汉”

[2020年04月04日 04:53] 来源: 网络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作为一个专题编辑,在策划了这次选题之后,找受访对象成了每天的固定工作,但是同时,我也是一个资深的“玉米”,忽然有一天看到李宇春的微博,发现有很多还在和疫情斗争的医护人员里,也有很多和我“身份”一样的人,于是想到,为什么不采访一下她们呢~疫情就像一场龙卷风。我们在边缘胆战心惊,她们在风口中心殊死搏斗。

作为一个专题编辑,在策划了这次选题之后,找受访对象成了每天的固定工作,但是同时,我也是一个资深的“玉米”,忽然有一天看到李宇春的微博,发现有很多还在和疫情斗争的医护人员里,也有很多和我“身份”一样的人,于是想到,为什么不采访一下她们呢~

疫情就像一场龙卷风。我们在边缘胆战心惊,她们在风口中心殊死搏斗。她们真的不害怕吗?工作之余在干什么?她们会和家人说些什么?今天我们找来了三位与病毒“朝夕相处”的女医护 (也是玉米) ,与她们认真的聊了聊:疫情之下的她们,每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每次采访前最痛苦的就是:到底应该问什么问题?尤其在现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每一个采访机会都显得珍贵。思来想去,不如就从一位上海援鄂医疗队护士 (以下简称李同学) 的日记开始吧:

今天是早9点到下午1点的班,闹钟在6点响了。喝了杯温水,简单洗漱完,换上衣服准备坐班车。今天武汉下雨,我换了双雨靴,这双鞋是来这之前同事帮忙准备的,内里加绒,穿上去暖和些。

6:30分,酒店大堂拿了早饭,其他同事也陆续下来,大家分散坐着,默默地吃着早饭。

吃完早餐后,大家都坐上了7:00发往雷神山的班车。“已上车5”,这是我们组特有的接龙暗号。因为我们分住在两家酒店,为了方便组长统计车上的人数是否齐全。

李同学拍下自己每天都要经过的长通道

从酒店到雷神山的车程大约30分钟,下车之后要走过一条长长的通道,然后才能到达我们所在的重症医学二病区。

刚来的时候其实不太习惯,总觉得这条通道好长啊!但是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而且这条通道非常“特别”。不仅贴着援鄂医院的院旗,墙壁上还有不少的画。

医护人员们自己绘制的画,每一张上都会写着“武汉加油”

每次经过我都会忍不住感叹:怎么大家都这么有才!甚至一度认为她们已经开始暗自battle上了。

到了病区,我们的外出服和鞋子必须脱在外层房间,然后才能进入“一更”室,换上手术衣裤,戴好内层帽子、N95口罩、外层帽子、穿隔离衣……完成一级防护穿戴。

由于今天是早班,要进行晨间交班,理解前一天的情况还有今天的工作任务。交班之后再回到“二更”室进行二级防护的穿戴。

外科口罩戴N95外层,选择合适的护目镜并做好防起雾措施,这步还挺重要,这决定了你进舱后视野清晰度,如果护目镜起雾不仅做起事来非常不方便,自己也会觉得缺乏安全感。

佩戴好护目镜之后就开始穿防护服了,然后外层手套、外层鞋套、防护面屏,二级防护装备就OK啦!院感老师还会细心地再为我们检查一遍,确认密闭性,防护服无破损,接着就准备进舱开始今天的工作。

酒店附近居民给医护人员们手写明信片

今天通过跟医生沟通帮助一位10床患者解决了一些问题,让他稍有烦躁的心情平复不少,而且切实地能感受到患者反馈给你的情绪的一个转变,这一点还是很开心的。

还有个小插曲,让我觉得在这大部分是使用呼吸机的重患者的环境下还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中午在等待为病人发饭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左手边有人在伸手往11床的方向打招呼,觉得有点奇怪,回头一看还真是,昨天刚加入我们小组的同事正笑着跟11床打招呼呢。一边招着手一边还说着:

“你是不是XX病区转过来的呀”

“是的,你是那边的护士吧。”

“对的,我昨天刚调过来的。你比转过来的时候好多了,也精神多了。”

“嗯,我马上就可以转回普通病房了。”

“是吗,你的温枪我还帮你包起来收着了呢,到时就可以还给你了。”

“那太好了,我还以为弄丢了,太谢谢你了!”

“没事儿的。”

就是这么简短平常的对话,让我心里还觉得挺暖的。你看,他们还记得彼此。你看,他马上就要转到普通病房了。

下午13:00,下一班的同事进舱接班后,我今天的工作就算结束了。走到“一脱”室外,一共有11个人在排队等着脱防护服,这还是第一次碰到。

脱防护服分两部分:一脱室脱二级防护,然后进入二脱室脱一级防护,若房间有人待其离开后方可进入。

所以11个人脱完,将近要两个小时了。果然,等我脱完防护服洗完澡出来已经15:10分,完美错过15:00的班车,而下一班要等到17:00了。不过好在碰到一个好心司机,在理解了情况后帮我们加跑了一趟。

李同学拍下了凌晨的武汉

上车之后,司机向我们打听一位唐姓医生。他说,这位医生给他带了吃的,他想要表达感谢,还说我们也辛苦了。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师傅每天也很辛苦。你看,疫情之下有多少普通人在做着不普通的事情呢。

回到酒店吃过饭后,打开了老妈的朋友圈。

其实自从我来到武汉,老妈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其实非常担心。我记得刚来武汉的时候,有一天心血来潮打开老妈的朋友圈,看到她发了好几个视频,而每个朋友圈下面都会再加一句:“宝贝加油”。

这是她平常不太会说的话,说真的我顿时有点崩不住。

马路上跑的最多的就是捐赠物资车

现在每天都会给他们报平安,也会像往常一样打电话,只是每次老妈还是会千叮万嘱做好防护。

3月4日,对于我们来说是普通的一天。但是,对于在雷神山已经奋战不知道多少个日夜的李同学来讲,每一日的平安度过都是对自己、对家人、和对他人的一种“交代”,这份平安,并不平常。

Ying,是地道的武汉姑娘。

在之前的文章 (正在被隔离的“95后”:疫情好了想去吃螺蛳粉) 有写道:武汉的女生讲胃口。今天采访时,当这个武汉姑娘再被问到,你心目中的武汉是什么样时,她又提到了“讲胃口”这三个字。

“武汉人讲胃口,重情义。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

1月23日,所有人打开手机都是关于“武汉封城”的消息。对于在武汉的Ying来说也一样,那天下午她与老公一起去接弟弟回家。第一次看到了如此萧条的武汉,路上只有零星的路人和环卫工人。

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光谷,空无一人

途经中南路,那是武汉最热闹的地段之一,却没有一个店铺在营业。Ying和老公开玩笑的说:“武汉,像座'鬼城'!” 这句玩笑话背后,更多的是生长在这里的武汉人的心酸和无奈。

1月25日,这天下午Ying去医院上班。一礼拜之后,她被调配至急诊科室“帮忙”。当时整个武汉可以说是一床难求,Ying所工作的医院还不是定点医院,急诊不过是一个临时过渡新冠肺炎的科室,抢救室里躺着的都是“病毒肺”。

“那几日我觉得无助多过于害怕,心想这个班可怎么上啊!”

但是,武汉人骨子里的那股倔强,让她心里还有一个声音:“害怕归害怕,我们武汉人是不会退缩的”,在这样的关头,真能支持你的,往往就是这些平日里往往不常讲的“精神”。 尤其看着那些更无助的病人,作为护士除了逆行而上,没有别的办法。

Ying所在的医院收到的捐赠物资

更何况,这场战疫除了让我们看到病毒的可怕,更多看到的是人情。“每次进病房前都会有老师帮我们仔细检查,她们就像妈妈一样保护着我们。病房之外,还有着来自各行各业的'战士'在为武汉打赢战疫而努力。他们有的是公安、有的是环卫工人、有的是物业社区工作人员,还有好多没有留下名字的志愿者和好心人。没有她们,武汉也撑不下去。”

采访到尾声,Ying发过来一张照片,然后兴奋的说:“你看,我们小区的早樱开了,有机会到武汉来玩呀。”

小区里静待盛放的樱花

是啊,每年的这个时节武汉的樱花都会开,路边的白玉兰也是。随着11家方舱医院的“休舱”,离摘掉口罩去吃完热干面的日子也不远了。

2月24日,沐阳雪在微博上写下这样一段话:“一期任务完成,第二梯队已接班,今天正式进入隔离休整期。看着下降的病例数,慢慢的安心了,大家都再坚持一下,等到战疫成功,再出门!”

得知武汉发生疫情后,她的第一反应是:“这件事情很严重,我必须得帮忙。所以第一时间交了请战书,当时不知道怎么和爸妈说,就先斩后奏了。”

沐阳雪是个80后,她说自己其实并不愿意用年龄来划分。因为现在的新时代女性都很独立,有个性。就像这次女性成为抗疫主力军,别看“战场”上她们是治病救人的战士,私下里也都是不依附于他人的独立女性。

“如果非要说一点的话,我想80后应该是一边被否定,一边又坚强活着的一代人吧。”

所以刚交了请战书的沐阳雪,内心很矛盾。一方面,她很坦然,因为自己做了身为医护应该做的事。

“我个人进入确诊隔离病房是在1月27日,那时已经带着行李住在医院好几天了 (因为随时可能要上前线) ,那天清早接到通知电话的时候,其实是激动且笃定的,因为那时距离接收第一个患者已经一周时间了,这一周我向领导和医院提出多次请求,希望可以尽快进入一线战斗,所以接到通知的时候感觉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而另一方面,她也很矛盾。作为家里的独生女,父母已经年迈,他们会支持自己做的决定吗?正当她犹豫要如何开口,沐阳雪的父母用她们的支持让女儿放下后顾之忧,轻松上阵。

“离家之后,因为比较忙,一般两天左右会抽时间和家里通视频。而且,我父亲还承担了我们医院生活区的消毒工作,虽然担心他身体,但他很坚持,所以这件事也给了我很多能量!”

沐阳雪家里的两只猫

现在,沐阳雪的隔离期已经结束。她终于可以完成心愿:“休整结束第一件事应该是回家陪爸妈和爷爷,抱抱我的两只猫。他们给我的心理支持太重要了,这个春节也没有陪他们好好吃顿饭,所以我需要给他们多一些陪伴。”

当然,沐阳雪也做好了随时投入到工作中的准备。

查看更多: 平安 武汉 文章
lv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