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美丽中国营建的民生地质已经成为地质行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自然资源产业发展的新风口。25日,第三届全国民生地质大会暨生态产业对接会在广州举行,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丰昌在内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对矿山修复治理、地质灾害防治、民生地质转型升级等问题进行探讨。
广东民生地质领域市场需求大
本次会议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地质矿产分会、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广东省稀土行业协会联合主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尚福山在会议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营建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服务于美丽中国营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地质应运而生,已成为地质行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自然资源产业发展的新风口,展示出巨大的发展前景。
所谓的民生地质产业涵盖面广泛,包括生态环境修复、农业地质、土壤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等领域;民生地质产业作为新兴交叉领域,又同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乃至信息技术业、文化旅游业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融合。
尚福山表示,去年全国民生地质领域的投资同比增长44%,有色金属地质勘查行业的民生地质板块收入112亿元,也迎来了97.3%的爆发式增长,成果喜人。地勘行业近年来紧紧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于生态文明营建和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新要求,开展了地质工作战略性的调整和布局优化。民生地质产业已上升为主业,逐步形成了资源地质和民生地质双轮驱动、地质服务多方位支撑的工作体系。而广东省的生态文明营建和大湾区的绿色发展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地质灾害防治等民生地质产业领域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有望出台新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武强则表示,矿产资源是各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西部省份矿产资源对GDP的贡献率高达80%;我国经过60多年的矿业开发,已建成国有矿山近万座,各类矿山企业18.2万个,遍布国内2000多个县(市)。
与此同时,中国矿山开采有成百上千年的历史,历史遗留的矿业开采遗迹有很多,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作为政府的一项职能在全国推进到现在为止有20余年。截止到2016年,全国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超过900余亿元,完成治理恢复土地面积92万公顷。
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营建的推进,矿山关闭的数量也在增加。以煤矿山为例,原来全国大约有10万座煤矿山,最近十年已经关闭一半以上,目前大约只剩4.7万座。因此,关闭矿山的治理和修复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武强同时透露,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矿山环境治理费用的投入不足,亟须引入包括央企和民企在内的社会资金,“国家正在酝酿新的政策,未来在提供矿山修复治理方案的同时,会要求同步提交土地利用方案,原则就是谁治理谁受益,激励大量社会资金参与矿山环境的修复和治理。”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杜娟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杜娟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彭姣时